本文看点:
后台有父母留言:让孩子穿个秋裤都能吵起来,反思是不是自己管太多?如果什么都不管,孩子能发展好吗?
景芳老师:我感觉,很多家长特别喜欢走极端,要么就是管得事无巨细,要么就是不管不顾。这不是管,这叫不能在生活中做出决策。管是要知道要管什么、不管什么…
其实不仅是学习上遇到的问题,包括在人际交往,遇事处理问题等方面,困扰父母的很多问题都是相通的,背后的原理也是相通的。
我的理念是,先知道原理——再用原理去剖析、看见自己的生活,认识自我、剖析自我的精神世界——再去认识孩子、了解孩子的自我和他的精神世界。所有这些都做完了,自然就知道怎么办了。希望大家能够花一点时间去学习原理,用这些原理去思考生活。
关于生活中什么要管,什么不要管,总体的原则是什么?父母真正要做的是“管下限、不管上限”。
下限就是“你做什么是错的,不能做什么”,上限就是“你做什么是对的,你应该做什么”。
社会中的下限是由警察管的:
不能杀人放火,不能作奸犯科,不能坑蒙拐骗,不能抢劫破坏他人财物,不能破坏公共秩序……等等。
上限是各种哲学理念管的,是“什么是好生活”的不同选择,例如有的人觉得工作奋斗是好生活,有的人觉得悠然自得是好生活,有的人觉得精致美感是好生活,有的人觉得豪放社交是好生活,有的人觉得为国为民是好生活……这是可以因人而异的。
父母在家,其实应该管好孩子的下限,也就是禁止的事情。以我家为例,下限比较宽泛,就是在管孩子公德层面的事情,不能不择手段骗人,不能破坏公物,不可以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,不能说没礼貌的脏话,不能抄作业……
管下限的时候,哪怕严厉一点也没事。你会发现有些人说自己小时候经常挨打,他也没什么心理问题,原因是他的父母是管的下限。
例如孩子把学校玻璃砸了,父母使劲揍了一顿,这种情况其实没有心理问题。孩子突破了下限被惩罚了,孩子能理解。但是管上限就不行了。
父母拿自己觉得怎样学习、怎样生活才是好的去要求孩子必须遵守,就会出现问题。
我们的教育往往出现倒置。
现在很多家长的问题是管上限,不管下限。
这就好比最近的例子,有人高声呼吁权利平等的理念,却拿着番茄汁去泼名画,这就是为了所谓正确的上限,做了突破下限的事情。其实不管你信奉什么理念,“不能破坏公物”这样一个行为底限都该遵守。
我们父母有的时候管的全都是孩子考试得多少分,结果一个高分学生毕业之后聚敛钱财骗人跑路,连基本的下限都忘了。这是教育整体的悲哀。
所以父母在生活里,在孩子突破下限的时候,可以利用权威严格管孩子,但是要跟孩子明确,什么是你要管的底线。一些“立法”需要跟孩子商量确定。
管和控制的区别是什么?
如果管孩子上限、让孩子一定要按照你认为好的方式去生活,这就叫控制。
比如“你要上重点大学,不上就是不行的;你按照我的学习方法学才是好的,按你的方法就不行;除了进入我认为主流的工作单位是好的,其他都不行……”
管下限不管上限,孩子知道自己人生的底在哪,可以从底飞往各个方向。底限之上皆自由。我和孩子说,你以后干什么都行,不坑蒙拐骗就行。
如果管上限不管下限,用控制的方法引导孩子的生活,那就是除了父母的锚定点之外,全是“妖魔鬼怪”。孩子只能有一个目标,生活中处处是他不能走的地方,处处是诱惑他偏离方向的“妖魔鬼怪”。
父母也会很焦心,觉得孩子总想脱离轨道,就一直想怎么办、怎么回归正轨。而且还会发现,孩子不停地想要脱离正轨,甚至有的时候偏要走一条看上去不好、而只是让自己脱离正轨的路。
但是,人生怎么会有一条正轨?正轨又是哪来的呢?虽然义务教育只有一条路,但是上学也有一千种方法,学习好也有很多种方法;未来的人生,更是有一千种活法。
如果孩子自己有一套学习方法,父母也有一套学习方法,父母一定要认为自己这套更对,非要孩子接受,那就是在无数种学习之路中,规定了孩子只能走一条路,这就是控制。
不敢不管,为什么?怎么办?
很多时候,父母会说:我也不想管,但我只要一放手,我家孩子就不学习,而且学习特差,所以我就没法放手了。
这是肯定的,因为父母从来没让孩子的真自体得到发展,因此贸然一放手,孩子的真自体是虚弱的,放纵的,没有能力自我发展。于是父母得到了自证的预言:
我把孩子真自体压制了,因此我放手之后孩子的真自体没有能力,因此我必须一直管孩子。父母给自己管孩子一辈子找到了充足的理由:只要永远压制孩子真自体成长,孩子就一辈子没法放手。
不是说让孩子按照真自体存在,孩子就天天玩耍不学习。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,是因为预设了恐惧——孩子没有发自内心的上进心。家长预设了如果把人生的决策权教给孩子,孩子一定考不上好大学。
这个预设是完全不成立的。你有没有想过,也许你不管控不控制,孩子的结果跟你管一样,或者你不控制孩子,孩子反而学得更好。你信不信呢?如果有这样的结果,你要不要呢?你想不想至少追求一下这样的结果呢?
如果加码控制,孩子的真自体没有得到发展,真自体萎缩了,就会学不好。
要想想自己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什么,如果是要让孩子自己成长起来,让真自体驱动考上好学校、找到好工作、走上自己快乐的人生道路(关键他是快乐的,那是他自己选的,而且他还获得成功)。
那么就要学会逐步放手。放手之后让孩子好好学习是有方法的,但前提是,家长得有这个信念、意识想要去放手。
如何警惕隐形心理控制?
父母会说,我也给孩子很多的自由空间,我也会给孩子温柔的鼓励,但是如果心里不是真的想要放手,会导致假放手,会出现“心理控制”。
举个例子,你有两个朋友,一个朋友给你安利了美食、医美,但如果你不采纳,她也不会起情绪;另一个朋友,给你安利了之后,如果你不采纳,她就会起情绪,或表现出强烈的受伤,或是再三劝你,甚至愤怒,这就是隐形控制。如果心理强大,你可能会慢慢离开第二个朋友,如果心理不强大,就会都按照她的做。这就是大家平时说的心累、道德绑架、PUA。
从这两个例子里,我们可以对照对孩子的教育,看看有没有隐形控制。以孩子考前复习为例,你可以提醒孩子复习,但是孩子拥有是否复习的决策权。如果孩子没听你的,你也没啥情绪,就说明你们的关系是比较独立的。如果孩子不复习,你觉得被伤害、被触犯,或者愤怒,你会表现出自己的伤心失望,结果孩子为了平息你的情绪还是照做了。这就是控制。
孩子一次两次听你的,多了就会形成一个模式,你以后会越来越受不了他不听你的。突然有一次他不听话了,或者是他长大自己可以搞定了,父母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。
父母从一开始的心态上,就要有意识地去识别你控制和不控制,孩子真自体和假自体的状态。
我说的是一些极端的状态,生活中其实是混合的。而且孩子越小,我们控制的比例会越多一点。如果你以培养孩子的真自体为目标的话,那就在孩子两岁后,逐年减少自己的控制比例,从有意识放手,到孩子独立照顾好自己,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。这是一个过程,最开始让他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,买什么玩具,到上了小学,逐步放手把他的学习交给他自己。
生活中是混合的。管与不管,是分寸问题,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意识,你永远都不会让孩子走出来独立的这一步,会自认为控制到大是对的。走出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。
越晚让孩子学习独立,孩子独立越晚。有的家庭18岁才让孩子自己管自己,会发现孩子自己管不好自己的工作、婚姻、爱情、家庭……巨婴就是这么来的。
如何发展孩子的真自体,
并且让真自体好好学习?
在父母不焦虑俱乐部,会教很多办法让孩子带着内驱力学习,这本质是让他的真自体成长出来,让他真心就爱学习。
但是最难的就是最开始。第一步就是让他觉得,学习是自己的事儿,人生是我自己的事儿。在俱乐部里,会讲到怎么启发孩子思考、提升智力,怎么积极地跟孩子沟通交谈,怎么帮孩子搭脚手架,这是术。但问题往往是道的问题还没有解决,就用术,效果往往适得其反。
让孩子的真自体成长起来,是道,是1,术是后面的0。如果假自体太强大,真自体很萎缩,就没有办法应用术。越用控制越多。
有的父母问,之前已经控制很久了,我现在想放手怎么办呢,他自己学,没有目标,不会学习,学得越来越糟糕,我接受不了这种结果,所以我接受不了放手。这是父母重要的坎、卡点。这种情况下,我觉得,父母要先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真自体的存在和能力。
首先,生活中,越来越多地让孩子做决策。他做了决策,你不要起情绪。比如你让他选餐厅,他选了一个,你又不高兴,这不叫让他做决策,这叫道德绑架。他选了餐厅就听他的,结果是他自己负责,慢慢让他自己认识到,自己的人生结果是自己负责。
比如说考试考不好,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写的程序,第一反应往往是生气、丢脸,没有达到你的期望,想要继续压迫他;如果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,父母第一反应是跟他共情,他一定很难过吧,我怎么能够真正体会他心理难过呢,我怎么让他沮丧的情绪好一点,给他加油打气鼓励。共情了之后,可以帮他一起想办法,鼓励他。
“你打算怎么样?你哪有困难吗?你看我帮帮你。”
之后是否要接受你的帮助、接下来怎么做,决策权也是在孩子这里。
你会发现,孩子越有决策权,越有责任感。责任感和决策权息息相关。就像,员工为什么不在乎公司的生死存亡?因为他没有决策权,都是老板的事。责任感和成就感这两件事,只有真自体有,假自体没有。
很多家长还有一个误区,认为孩子按照家长的方法去做,这回考好了,就会特别有成就感、愿意好好学习了。这是家长想当然了。孩子顶多会承认你指挥得不错,而不会发自内心对自己有成就感。你一放手他依然没有动力。你会发现他没有引擎,你推一步他走一步,你一放手他没有动力。把决策权给孩子,他遇到问题可能是,他将来发现自己遭遇困难,父母要帮他应对挫败。可是你发现,你不用帮他找学习的驱动力,他自己就有。学习的自驱力有很多来源,兴趣、连接感等,最强有力、持之以恒、马力最大的,就是对真自我的自豪感。
然后,逐步给他更多空间,尽可能多的时间。确实有很多小朋友刚开始自己做,达不到好效果,要容忍有那么一段时间不完美。什么是尽可能多的空间、时间?就是他没遇到多大的困难、没找你求助,你就别管他,别过问。“我给你检查下啊?你这方法不如我的好啊。”父母要是这么一说,孩子就放弃自己探索了。“你行你上吧。”孩子的潜意识会让自己退缩。
他如果被一些难题卡住了,某个东西学不懂求助,当然可以帮助他,但凡他还在顺利运作,就别干涉,忍住,忍住。可能第一次一团糟,你也要在糟糕中找到仅有的能表扬他的地方。然后让他去对比第二次、第三次结果,让真自我的后一个状态和真自我的前一个状态比,只要他有比前一天做的好的,赶紧识别出来指出来。这种情况下的正向反馈才是真的自我反馈。
在我们生活里有两种状态。一种状态是,父母的管束只是一小部分,孩子自己发展的世界里有好多他自己的学习方法;另外一种状态是,父母有好多学习方法,孩子自己的世界很小。
父母有时会有误解,觉得自己说的话孩子都听,就觉得孩子和自己心连心。
完全不是这样的,没有这样的孩子。父母有自己的精神世界,孩子和你重叠的地方也就5%、10%。如果你有这样的误解,会导致你完全不了解你家孩子,因为孩子不向你展现剩余的95%。在他那个精神世界里,他很可能放弃了自己去寻找学习策略这件事。这是最大的问题之所在。他的所有学习策略都来源于父母的精神世界,孩子自己还想什么,不用想了。那他的精神世界里就想别的事儿了,想怎么玩游戏啊等等。
越早把孩子的学习责任给自己,他能发展到的学习策略就越多。
那你如果想给孩子一些过来人的学习经验怎么给呢?你设想一下假如你告诉孩子:我给你写一个锦囊,不到关键时候别用,千万别用,秘密,别用别用!你觉得孩子会不会悄悄看看有什么方法赶紧用起来?这就是人性、人心的问题。他不用就不用,也没事。他一旦发现这招不错,又简单省事,我爸教我一方法挺好用,他会用的。前提是,他不感觉这个方法是被强加强迫使用的。如果他感觉被强加,他会非理性地拒绝。
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每一件事都给予孩子指导,就会看到这个孩子在很多地方过于小心翼翼,其实不来源于他真的害怕某个情景,而是他害怕自己做了不正确的举动,习惯于每件事按照应该的去做。当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,他就会非常小心翼翼,不太敢参与、发言。
一个人的情绪状态、心理健康状态、身体健康状态、与人交往的弹性、学习上的内驱力、文学艺术上的创造力,都来于真自体的充分发展,和真自体的快乐的发展。
我还想跟父母讲,怎么让孩子真自体充分发展?其实家长自己的真自体得到更好的发展,用自己的坦然的、坦荡荡的模样去和孩子交往接触,是很好的。家长可以不用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模子,而是活出真自我,支持孩子活出自我。如果真的是这么理解的,就是一个真正的自在的人,去支持另外一个自在的人的成长。
自我实现不是让每个孩子成长为科学家,而是让孩子活出真自体,活出真自体真正想要的人生。这样的父母一点也不累。
活出真自我的成人也不累。我的工作挺忙的,但是不累。忙和累是两件事,一个人说累,多半是心累,一个人工作累,可能50%是跟自己摩擦也就是内耗,40%是与环境摩擦,10%是做自己的事情。如果能活出自己愿意的人生,就能把80%的精力放在事上,不内耗,就能花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。
好了,以上就是有关“真自体、假自体”以及“生活中的管与不管”的完整讨论了。
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更深入的原理没来得及展开,也有很多支持孩子真自体发展的方法没来及分享,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,可以加入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」,跟我们一起深入学习和思考探讨。
郝景芳
世界科幻最高奖「雨果奖」得主
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、经济学博士
童行学院创始人,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
互动话题
你有和孩子在管控的问题上发生过矛盾吗?
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管孩子的尺度呢?
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!
微信改版啦!